要闻
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丨石嘴山市:为干事创业贡献纪检监察力量
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,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规矩,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,安心工作、放手干事、锐意进取、积极作为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纪委监委在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同时,将打击诬告陷害、开展澄清正名、做实回访教育作为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重要抓手,一手“持剑”正风肃纪反腐,一手“拿盾”为担当干事者保驾护航,为匡正干的导向、增强干的动力、形成干的合力贡献纪检监察力量。
健全制度机制,切实增强合力。坚持制度先行,制定出台了《石嘴山市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若干措施(试行)》《石嘴山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干部澄清正名办法(试行)》等相关制度。组建由信访、案件监督管理、审查调查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专业研判小组,对举报内容不实的,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故意捏造事实、歪曲真相的诬告陷害行为,或是因认知偏差、信息不准确导致的错告。对澄清正名开展流程作出明确规定,将具体要求纳入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监督、述责述廉实施细则中,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党员干部予以澄清正名、消除影响。严格落实纪检监察机关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工作制度,紧盯干部选拔任用、换届选举、重要表彰等受理事项严格审核把关,审慎稳妥提出回复意见。2024年至今,共回复党风廉政意见7172人次。同时,注重加强协作配合,与组织、公安、检察、信访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,及时发现和处理诬告陷害行为,确保澄清正名工作的系统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。
坚持实事求是,贯通纪法情理。在打击诬告陷害,开展澄清正名、回访教育等工作中,坚持“一就是一、二就是二”,通过还原事实真相,厘清是非曲直,做出客观公正评价。准确把握“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”的方针,注重教育、帮助、转化、挽救干部,最大限度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,激励干部担当作为。突出抓早抓小,充分发挥“四种形态”层层设防作用。坚持宽严相济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审查调查始终,对积极配合调查、主动挽回损失、消除不良影响、真诚认错悔过的,依规依纪依法作出从宽处理。强化教育转化,对受处分的干部“一人一策”,有针对性地开展回访教育,据实向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干部使用建议。
做实澄清正名,体现组织温度。强化对检举控告件的分析研判,将反映内容同日常监督、巡察监督、信访举报结合起来,与个人现实表现、群众口碑、单位评价进行比对,将明知故犯和无心之过、肆意违规和改革失误、蓄意谋私和因公差错等区分开来、恰当处理,切实做到去伪存真、精准甄别。在取证客观、查深查透、依规依纪依法的基础上,实事求是地提出澄清正名建议,视情采取当面告知、书面通知、召开会议等方式,为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澄清正名。同时,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澄清正名始终,充分了解澄清对象思想认识,动态跟踪澄清对象工作表现,引导其放下思想负担、正确对待群众监督,督促其所在党组织加强组织关怀,使其消除顾虑,放下包袱轻装前行。2024年以来,先后为14名党员干部进行澄清正名,树立了扶正祛邪、为干部撑腰鼓劲的鲜明导向。
严查诬告陷害,狠刹歪风邪气。充分发挥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,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政法机关的协作配合,健全完善信息互通、线索移送、联动处置、反馈闭环工作机制,对失实检举控告背后存在的恶意举报、诬告陷害行为及早发现、精准认定、审慎处置,综合考量主观动机、危害程度、认错表现等情节,加大联合查处力度,树立扶正祛邪、激浊扬清的鲜明导向。严格信访举报行为认定,准确区分诬告陷害、错告或检举失实,对不实举报及时作出结论,对错告者及时提醒教育,对恶意举报、诬告陷害者严肃处理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诬告陷害行为的发生。
强化宣传引导,做实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充分利用检举举报平台、纪检监察门户网站、微信公众号等,对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工作加强宣传,及时公开澄清正名和诬告陷害典型案例,从正反两面亮明纪检监察机关激浊扬清的坚决态度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,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,实事求是地行使监督权,不断规范检举控告秩序,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。2024年以来,先后对207名受处理处分干部进行了回访,跟踪了解其思想动向、工作表现,督促其所在单位加强正面引导,解开思想疙瘩,持续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。(崔永兴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常委,市纪委书记、监委主任)